为一个承诺 一家三代照顾非亲智障人士42年

发布时间:2018-01-12 15:04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刘其洁 编辑:海杰

杨龙清为龙奇军洗脸

杨龙清为龙奇军洗脸

他,诚实守信,因为一个承诺,一家三代人照顾非亲非故智障人士42年。

他,朴实善良,就算自己已经下岗却依旧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在一起”的大义担当。

他,是杨龙清,城步五团镇独树村人,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一段人间大爱。

1月11日,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他语气异常平静,对于当初的承诺不仅不后悔,语气中还略带自豪。

一个承诺,照顾非亲智障人士42载

杨龙清所在的独树村有座湘桂桥,桥那边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芙蓉村,杨龙清收养的智障人士便是芙蓉村人。故事还得从1976年说起,1958年出生的哑巴,身体残疾,天生智障。1976年春,他母亲病逝,年满18岁的哑巴成了孤儿。杨龙清的母亲钟六云乐善好施,是湘桂边界上有名的好心人。当芙蓉村村长请求钟六云收养时,钟六云便召回在外做事的儿子杨龙清商量,杨龙清见此情景很是心痛,好像与母亲心有灵犀似的,毫不犹豫地答应接纳这位不速之客。并向当时在场的村领导和父老乡亲承诺,要照顾好他一辈子,“进了我屋里的门,就是我屋里的人!”

杨龙清仍清楚地记得哑巴刚进他家时的情景,“头发长得像野人,衣服脏得像抹布,站不起,坐不下,不能走,不会讲,瘫在地上像个怪物”。善良的杨家人接纳了该男子,为他理发洗澡,换上干净衣服。为方便称呼,杨家人还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龙奇军,寓意像正常人甚至军人一样威风,希望他能得到大家伙尊重。

家里多了一个人,钟六云教育大家,一定要把他当亲人!杨龙清的父亲杨进秋白天在乡里打铁,晚上就带各种骨头回家,熬汤给龙奇军喝,还搀扶着教他走路。钟六云则为他上山寻药,洗衣做饭。杨龙清当时在汀坪乡木材站工作,每次回家都给龙奇军按摩腿脚,把自己的衣裤和鞋子拿给他穿,还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他住。三年的精心照料,终于“开花结果”,1979年的一天,龙奇军站起来自己走路了,全家都开心不已。

杨进秋夫妇把龙奇军当亲人,全村皆知。2003年,二老先后去世。临终前,他们反复嘱咐杨龙清:要信守承诺,一定要有三代人照顾哑巴的准备,照顾好他一辈子,对他要有耐心,讲良心,以后会有好报的。杨龙清含泪连连点头。至今,杨龙清一家已经照顾龙奇军42年。

一个叮嘱,“哑巴永远是自己人”

其实早在1986年,杨进秋、钟六云夫妇就先后双眼失明,当时杨龙清的女儿龙美艳年仅13岁。当时正读小学三年级的龙美艳做出了艰难的人生抉择:辍学回家照顾爷爷奶奶和龙奇军。杨龙清一直在汀坪乡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加之夫妻两方都是独生子女,妻子大部分时间在广西芙蓉村伺候年迈的岳父母,照顾龙奇军的重担就落在龙美艳一人肩上。当时她每天给龙奇军做饭,帮他洗脸,给他换洗衣服,还要学着养猪和种田地。有一天杨龙清回家,看到女儿和龙奇军各捧着一碗水煮豆角在吃,原来竟是没有米了。自此,当时杨龙清30多元的工资,常常会保证家里不断粮。

1996年杨龙清下岗了,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就像风筝突然断线,顿显拮据。“爸爸去村上讨米,但没人愿意给。”经过全家反复商量,决定把龙奇军送到当时的村公所。送走了龙奇军,全家人不仅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更加都忐忑不安。二十多年的艰苦生活都走过来了,什么苦都经历过,现在突然撒手,心里隐隐作痛。天黑时,杨龙清按耐不住去村公所看了看龙奇军,却是空无一人。他们四处寻找,最后在一座桥下的大青石边发现龙奇军。当时天下着雨,龙奇军全身湿透,冷得像小孩般委屈地哭着。此情此景,全家人再也无法抑制情感,抱头痛哭。对龙奇军说:“奇军回家,以后我们再不分开了。”“今后再苦再累,也要在一起。”

如今,42年过去,他们照顾龙奇军所付出的一切,只有杨龙清全家自己知道。类似于帮他洗脸洗脚,上山找人,帮他治病等,早已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龙奇军早已深深融入他们家庭,成为他们的亲人。龙奇军在杨家快乐生活,现在的他面色红润,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还能帮忙分担一些家务活。政府也让龙奇军享受“五保户”待遇,每月30斤米、60元钱。“生活在一起久了,是有感情的,也早就变成了亲情,而亲情可以包容一切。”

杨龙清家传承中华民族朴实善良的家风,弘扬无私大爱的美德,在湘桂边界传为美谈。多次被评为县乡五好文明家庭,2014年评为邵阳市“最美家庭”,他把这些荣誉牌匾挂在堂屋中央,让儿女看,让子孙后代看,要让他们记住:龙奇军永远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