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点亮精彩人生——记全国自强模范吴勇

发布时间:2025-05-22 11:04 来源: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 作者:贺旭艳 编辑:林玲

 今年5月,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中心副主任吴勇获评全国自强模范。35岁的他,出身普通农家,自幼肢体残疾,一路走来,靠的就是“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连绵不绝的奋斗足迹。”

5月16日,吴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成绩不及格的小学生到硕士研究生——

自强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吴勇出生于邵阳县白仓镇,父亲长年在外挖煤,母亲在家务农。1岁生日那天,他突发不适,送医就诊后,左腿便再也不能正常行走。

从小他就得到家人的很好照顾,严父正派担当,慈母勤劳善良,带给他良好的影响。有时难免遭到别人的辱骂和欺负,但他从没觉得自己可怜,也从不怨天尤人。只是残疾,依然是他心里的痛,甚至让他觉得愧对父母。

他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冬天的清晨,地上积雪没过了鞋子,母亲匆匆忙忙送他上幼儿园,一路上怕他冷、怕他摔倒,一手提着炭火桶,一手拉着他。他“三步一跪”,平时只要走半个小时路,那天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幼儿园却发现大门上贴着放假通知,母亲气哭了。他一声都不敢吭,只偷偷地看向母亲,满心内疚。

吴勇在实验室测定玉竹数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类似画面还有:下雨天路滑,雨靴穿不稳,他得一手撑着膝盖,一手提拉靴子,狼狈行走。摔跤是常有的事,用水将裤子上的泥巴洗去,到教室再用体温烘干。母亲为了他行走方便,在棉鞋上缝两根带子,绑在脚上。上学经常迟到,罚站也成了家常便饭。

小学时他语数两门功课的总分还不到80分。到了初中时,他很想得到父母认可,想要别人不再看轻自己,于是读书成了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他很少出去玩,下课时间也在看书,被窝里也在背单词……成绩很快提到了班上前十名。初升高时考进了邵阳县二中,他读书更加发狠了。有时上课犯困,打一会瞌睡,又强睁开眼,同学们还给他取外号“猫头鹰”。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和发狠再发狠的复读,他终于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的东方科技学院。虽然只是三本,但他相信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从大二开始,他就着手考研,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015年,他考上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四次参加省残运会四次获奖——

心怀感恩,向阳向上生长

自强的小草也需要阳光雨露。吴勇说,是国家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为他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将他推向了时代的舞台。

2010年夏天,班主任兴高采烈告诉正在复读的他,“市里要来县里选拔残疾人运动员,你应该去试一试。”吴勇喜欢打乒乓球,球技已能打败很多健全人对手。或许是为了换一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犹豫了一阵后,他背着书包、提着一箱子书去了集训营。那是他除了去外婆家,第一次出远门。

在两个多月的紧张集训中,他白天参加训练,晚上复习功课。为了不被淘汰,他经常晚上偷偷跑到球馆找人切磋。白加黑超负荷的训练,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省残运会团体赛决赛中,他在大比分3:10落后、教练员放弃指导的时候,为了救一个球重重摔倒在地,手脚都麻木了,接着又顶着巨大的压力,一分又一分地将比分追回来。最终逆转局势,夺得男子团体赛的一枚铜牌。

接下来的高考他顺利过关。巧合的是:2014年他在备战考研的紧张时刻,又获得了一枚省残运会的铜牌,然后考研成功。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获得了一枚省残运会的金牌,接着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市农科院录取。2022年,他又获得了一金、一银和一铜,迎接他的有立功嘉奖,还有岗位晋升。

四年一次的比赛,他参加4次,每次夺奖都有学习和工作上的好事发生。回头再看,他非常感恩残联的关怀和鼓励,让他通过体育比赛找到了信心,获得了能量。

求学过程中,他也得到了很多人帮助。特别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宋勇教授,欣赏他顽强拼搏的精神,录取他为研究生。导师带着同学们给予他诸多关心照顾,不仅教给他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还教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坚定走上强农报国的道路,“学会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推动邵阳玉竹产业绽放异彩——

奉献价值是自强的终极体现

邵阳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和对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支持,为吴勇放飞梦想提供了土壤。入职市农科院后,他放弃实验室工作的照顾安排,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一头扎进家乡的田野,献身农业科研。

“邵阳是湖南省中药材生产大市,‘湘九味’就有六味中药材在邵阳广泛种植。但是邵阳研究中药材种植的人不多。”在前辈们的指引下,入职第二年,他确定本土中药材研究为科研方向。作为技术负责人,当年他还承接了邵阳地区特色中药材考察研究项目,到野外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

为了适应四处奔走以及田间地头、高山峡谷的作业环境,吴勇学会了游泳、开车,有意锤炼身体。野外调查中,他翻山越岭,穿越密林,踏遍农田,攀爬陡坡。有一次在新宁县金石镇的高山采集玉竹资源,攀岩时扒落了一块石头,惊起石缝里的马蜂狂轰乱炸。忍痛完成样品采集后,他被满身红疹折磨得一夜未眠。还有一次在移栽种质资源时,他为了赶时间只得驾驶村民的三轮车运送农资,因刹车失灵差点掉入水塘,所幸水没过轮子后车被卡住了。但这些苦于他而言,都是不沾身的毛毛雨,“吴勇,吾勇嘛。”

吴勇在进行玉竹种质资源观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五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邵阳九县(市)三区以及湖南14个市州,并赴浙江、云南、贵州、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在广泛调研中药材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湖南本地生态条件与产业基础,探索适宜的技术体系,开展研究和技术推广。他在全市已培训过1000多名种植户,为50多家企业和大户做过服务,建立了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了确保技术真正落地,他经常加班至深夜,节假日仍奔波于乡村田间,面对面为农户解决生产难题。

他先后收集了近50份中药材种质资源,精心保护在市农科院2022年建成的大祥区罗市镇曾桥基地,成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利用这些成果,2023年我市建立起首个玉竹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不仅解决了玉竹品种杂乱、退化、辨识不清等问题,还通过组织培训,推动了近万亩玉竹基地的品种更新。他作为主要参与人提交的《关于促进邵阳玉竹产业发展的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列为2024年度重点处理代表建议。他提出的玉竹种植规范化等一系列对策,被广泛采纳。时逢玉竹市场回暖,邵阳玉竹乘势而上,生产和销售量占比全国70%以上,年产值超过50亿元。

“我取得今天这些成绩并不代表我有多优秀,是我的乐观坚持和众人的温情参与,让我拥有了这份幸运。”吴勇说,未来他将继续前行,为邵阳中药材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大学生和残疾人创新创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