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赋能担使命——邵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5-04-25 15:05 来源:邵阳文明网 作者:欧阳德珍  杨轩 何洋 颜立梅 编辑:李碧玉

大课间时间,走进邵阳市的中小学校园,处处欢腾雀跃、热闹非凡——市汇江学校,学生们跳起“动感啦啦操”,舞出健康,跳出自信;北塔区状元中学,学生们“蛇型跑操”,享受运动的快乐;湘郡铭志学校,学生们拼搏绿茵场,将足球运动踢成校园文化;双清区洛阳洞小学,学生们甩开拳脚,用“武术操”为学校夺得“武术特色学校”的荣誉;湘中幼专附属小学,学生们跳格子、跳远,把童真跳成快乐的笑声……

“大课间活动不仅让学生锻炼身体、释放压力,更让校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北塔区状元中学教师张源介绍,大课间还是生动的德育课堂,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坚韧意志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邵阳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创新推进“思政课+实践活动”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邵阳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路。

传统文化滋养童心

北塔区状元中学开展“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活动。图为学生们在学习舞龙。

邵阳市各学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阅读经典、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北塔区状元中学将龙灯舞、地方戏曲、书法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组建书法、戏曲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舞龙灯中感悟团结,在戏曲学习中领略艺术魅力,在书法临摹中品味汉字之美。

湘中幼专附属小学深挖传统节日教育内涵,在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与传统美德教育,让德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双清区龙须塘小学持续开展“阅美双清”读书活动,将经典诗词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学习花鼓戏《刘海砍樵》后,我深深爱上了传统戏剧文化。”双清区华竹小学学生杨佳月说。近年来,华竹小学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传授戏曲知识,推动戏曲文化普及教育,让戏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焕发活力。

双清区志成学校连续8年为一年级新生开展“八礼四仪”培训,从文明礼仪到课堂规范,助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五育并举启迪智慧

邵阳市各学校严格落实体育美育课程要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节、艺术节,推动“五育”融合发展,硕果累累:市七中和市二中联合组队在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斩获一金三银一铜;邵东市城区四完小在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赛荣获男子组一等奖;在全省“三独”比赛中,邵阳学子共获得5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

湘中幼专附属小学为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在改造运动场地、增设运动设施的同时,向各班发放绳子、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在校园内增画跳格子、跳远等标线,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学校以‘校长喊你来跑步’活动为抓手,将跑步融入大课间活动、体育课、活动课,通过文体融合育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市三中教导主任张凯介绍。

双清区昭陵中学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罗薇美术名师工作室,经常邀请市内外的美术家、专业美术老师来校给学生上课,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潮。

大祥区华夏方圆学校开展“写好中国字,做好接班人”主题书画赛,让学生书写经典古诗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让德育在创作中悄然生根。

市十三中学、北塔区状元中学、北塔小学将思政课堂搬至田间地头,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基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收获,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吃苦耐劳、勤劳俭朴、不懈奋斗的品质。

实践课堂点燃梦想

邵阳市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与实践服务社会中,增强综合素质,砥砺担当精神。

双清区洛阳洞小学“红领巾讲解员”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讲解红色故事。

双清区洛阳洞小学选拔“红领巾讲解员”,让学生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讲解红色故事,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北塔区高撑小学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师生斩获200余项创新发明奖,其中2项获国家级奖项。

湘郡铭志学校初中部践行“孩子,请做自己的主人”育人理念,培育学生良好习惯与关键能力,将“五爱”教育融入日常。

市汇江学校把志愿服务纳入德育体系,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关爱活动,深入社区进行卫生保洁、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

市二中构建“基础课程+主题实践+社团发展+研学拓展”的育人矩阵,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该校教师禹晓玲申报的《传承非遗文化 体验农耕技艺》实践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研学》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