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北纬30度 “鸟中国宝”朱鹮物种延续的壮丽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08 11:27 来源: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 作者:仇湘中 刘成群 羊长发 编辑:林玲

清晨,天刚放亮,丹霞群峰环抱的崀山脚下,欢快的鸟鸣声开始在石田村山野田畴间此起彼伏,与氤氲的晨雾、盎然的绿意交织成一曲美妙和谐的田园诗。

6月25日,刘叙勇像平日一样早早来到石田村3组“鹮田一分”的水田边,将一桶活蹦乱跳的泥鳅倒进田里。不一会儿,一群栖息在附近山林里的世界濒危保护动物、被誉为“鸟中国宝”的朱鹮,羽翼泛着微光展翅而来,落入田中觅食泥鳅。

图片

崀山朱鹮

刘叙勇是南山国家公园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朱鹮保护监测站2名常驻“守鸟人”之一,他与该局生态保护科工程师李凯一道,主要负责朱鹮每天的食物投喂、野外监测、保护救助等工作。“现在,朱鹮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成为全球最南方的朱鹮稳定种群。”刘叙勇自豪地说。

从中纬度到低纬度:一个种群的“跨界”重建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朱鹮古名朱鹭,俗称红鹤,是东亚大陆最古老的鸟类之一,被称为“动物活化石”“东方宝石”“吉祥之鸟”。它双翅展开飞翔时,羽翼如同红色的霞光掠过天空,故称朱鹮。

图片

全天候监测朱鹮活动情况

据史料记载,湖南历史上曾有朱鹮分布。但到上世纪初,因生态环境变化、耕作方式改变等原因,朱鹮在我省绝迹。

20世纪70年代末,整个东亚大陆再没有目击朱鹮报告。这种美丽的鸟可能已经灭绝的消息,当时引发了很大的国际震动。于是,我国政府组织专门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幸存朱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历经数年,终于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一个小山沟里找到了7只朱鹮。依托这个全球仅存的朱鹮种群,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繁育保护工作,朱鹮数量才得以逐年增加。

由于十分珍稀,朱鹮与大熊猫一样,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友好国家,因此也被称为“鸟中国宝”。

朱鹮被引入崀山,缘于4年前的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时任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明旭在活动中了解到,当时的朱鹮种群仅生活在陕西汉中、河南信阳等北纬30度以上中纬度地区几个保护区内。

“在极端气候和重大野生动物疫病频发的背景下,如果朱鹮种群分布范围太小,仍会面临存亡挑战。”王明旭意识到,南山国家公园一带曾是朱鹮历史分布地,如果在这里实施“引鹮入湘”工程,通过人工繁育,可为朱鹮物种延续再增加一道保险。

经过紧锣密鼓考察、论证、筹备,2022年9月5日,崀山镇石田村从汉中迎来首批10只朱鹮。

将朱鹮引入地处北纬26度的崀山,突破了从中纬度地区到低纬度地区的地理界限,必须探索出一整套不同于种源地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体系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特别是,与普通鸟类不同,朱鹮的幼鸟孵化有特定的温度、湿度要求,这对种群繁育带来很大挑战。

为此,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在朱鹮引入之初,就在石田村搭建了大型野化笼,笼内模拟当地自然环境,让朱鹮过渡适应后,再放归大自然。

朱鹮种群的繁衍,关键在于孵化成功率。通过采用专业孵化设备控制鸟巢温度进行“催产”,目前,崀山野化放归的24只朱鹮已孵化出了三批次幼鸟,数量增加到了35只。

至此,时隔一个多世纪后,朱鹮重又翱翔于崀山,让这一珍贵种群生活区域向南延伸了400多公里,成为全球最低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首个朱鹮野化稳定种群。

守护“仙鹤”

在崀山镇永济村,村民李月英正在稻田里除草,一对朱鹮旁若无人,时不时飞来在她旁边觅食。

“田里有小鱼小虾等,朱鹮经常来吃,我们在田里干活也不怕人。”李月英说。前年,一对朱鹮飞到她家门前的大松树上筑巢,虽然永济村并不属于“鹮田一分”区域,但镇、村干部和护鸟志愿者经常来村里宣传:朱鹮是国宝,是“吉祥鸟”,大家要好好保护。

图片

救治朱鹮幼鸟

从此,李月英和邻居们便成了这对朱鹮的义务“守鸟人”,经常投喂食物并每天向监测站报告朱鹮生活状况。村民们亲切地称朱鹮为“仙鹤”,早上外出劳作时,李月英会对着门前的大树喊道:“仙鹤仙鹤,下来吃饭了!”朱鹮便好像听懂了一般,循声飞到田中觅食。后来,这一对朱鹮还在这里产下一只小朱鹮。

朱鹮有很多天敌,在石田村主要是蛇和鹰。为保障安全,朱鹮保护监测站在每个朱鹮窝巢旁安装了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测保护。并在窝巢附近,用油纸将树干包裹起来防止蛇上树,并适量砍去隔壁树上的枝条,不给其它动物捕食朱鹮留下空间。

然而,大自然是残酷的,天敌对朱鹮幼鸟的侵袭防不胜防。2023年5月,第一批放飞的朱鹮中,有一对飞到10公里外的崀山镇黄背村筑巢并产下4只幼鸟。但不幸的是,一天晚上一条2米多长的王锦蛇,悄悄从旁边大树的侧枝通过身体“搭桥”,爬进朱鹮巢中捕食幼鸟。

在监控中发现这一紧急情况后,刘叙勇、李凯心急如焚,立即驱车前往黄背村,攀爬上树驱赶王锦蛇。但还是晚了一步,4只幼鸟仅剩下2只,而且都受了重伤。

为救治幼鸟,2人当晚跑遍了新宁县城所有兽医站、宠物店,最后在县人民医院清理伤口后又连夜将幼鸟送往长沙市生态动物园救治。目前,2只被救的朱鹮仍生活在长沙市生态动物园中。

为进一步保护朱鹮,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组建了一支由6人组成的专业管理团队和一支17人的执法队伍,构筑起集科研、保护、监测于一体的县、镇、景区、村全覆盖的四级保护网络,包括信息报送员、朱鹮保护志愿者等160余人。

倒逼出来的“生态红利”

作为世界最珍稀鸟类之一,朱鹮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它们大多生活在稻田、河滩、沼泽等湿地环境,附近须有高大乔木可供栖息和筑巢。平时喜欢在稻田觅食,捕捉鱼虾和田螺等水生动物。

历史上我省的稻作区有冬天引水浸田的习惯,为朱鹮提供了重要的越冬觅食地。但近代以来,冬水田大量改种油菜、小麦等;化肥农药的普及,又进一步减少了稻田水生动物供朱鹮觅食。这也是朱鹮曾经在我省绝迹的重要原因。

以前,崀山镇石田村因旅游发展需要,每年播种油菜以营造“油菜花海”吸引游客。“为改变这一方式,确保朱鹮的食物来源,我们在朱鹮生活的石田、联合、连山3个村恢复冬季水浸田,加大农药化肥禁控力度,并实施‘鹮田一分’项目,即每亩水田留出大约1分面积不种水稻供朱鹮觅食。”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生态保护科负责人赵佳健介绍。

据了解,这一举措后来升级为“鱼稻轮作”,使得朱鹮的觅食区域进一步扩大。

这些举措虽减少了农田产量,影响了村民种植收入,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因朱鹮繁衍生息的稻作区控肥禁药,生态环境良好,朱鹮生活区域产出的高价值“朱鹮牌”生态有机大米深受市场青睐,价格从以前的8元每公斤涨到16元每公斤,翻了1倍。

“引入朱鹮后,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村里观赏。我们经营的‘农家乐’,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朱鹮真是名副其实的‘吉祥鸟’。”石田村3组村民李冬秀说。

环境改善不仅弥补了耕作管控对村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朱鹮生活区带来较高的生态品牌溢价。朱鹮的到来,倒逼崀山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进而使当地百姓享受到了良好环境带来的“生态红利”。

正因如此,村民们对朱鹮这个“新居民”越来越喜爱。大家自发在农田附近、房前屋后补种朱鹮喜欢栖息的松树。近年来,崀山候选区森林覆盖率从78.1%提高到83%。

山水相依,朱鹮南归。如今,成群结队的朱鹮嬉戏于崀山山林水田之间,飞翔徘徊于民居农舍之上,构成了一幅人、鸟、田、林相依的美丽画卷。朱鹮在我省从物种绝迹到稳定繁育的生命传奇,不仅彰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取向,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南山国家公园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