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邵阳布袋戏的发展和传承,刘永安挑着戏担闯京城

发布时间:2025-07-10 10:58 来源:邵阳日报 作者:易鑫  刘飞 编辑:林玲

7月3日,刘永安细心擦拭着那些陪伴他多年的老物件,把褪色的人偶、漆皮斑驳的锣鼓一一整理到货架内,将戏担挑在肩上,和同伴们一起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车。

这是刘永安第三次赴京。7月4日14时,国图讲坛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三讲:“孤独的剧团,不再孤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湖南专场”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刘永安作为对谈嘉宾走入国图演播室,向全国观众展示邵阳布袋戏“一人剧团”的独特魅力。

图片

刘永安(左一)和同伴们前往国家图书馆参演。

“非遗讲座月”是国家图书馆于2013年推出的读者活动,固定于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举办,已成为国内定期系统宣传非遗知识的重要平台。2025年“非遗讲座月”深度联动“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计划围绕优秀记录工作成果举办6场交流与分享活动。相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学术专员、一线非遗保护工作者等将到馆开展讲座、展演等学术交流活动,从多元视角诠释“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还原记录工作幕后故事,展现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时代缩影。

“每一次来北京的感受都不一样,但目标都一样,就是为了邵阳布袋戏的发展和传承。”刘永安告诉记者。

在演播室内,除了为观众表演一场布袋戏外,刘永安还与湖南省文化馆的有关人员一道,向大家分享非遗保护和记录工作的幕后故事。被问及在国图演播室里表演感受有何不同时,刘永安说:“和平时在家乡表演也差不多,因为在表演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既吹又打,还要兼顾弹、唱、耍等多种表现形式,不会过多地关注舞台环境。”

这次交流分享活动的主题“孤独的剧团,不再孤单”,恰如其分地映射出刘永安当前的生活与工作状态。7月5日晚,刘永安挑着戏担回到了家乡。次日,他家里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市湘郡铭志学校的学生。趁着暑期,市湘郡铭志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第八届项目式学习活动,2001班班主任阮琳带领十余名学生、家长来到刘永安家里参观学习。

“小朋友们,这个人偶你们一定很熟悉,能不能猜到是谁呀?”孩子们的到来,让刘永安由衷感到高兴,他娴熟地展开戏台,一一介绍起表演时所用到的道具。“我知道!我知道!”“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听到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应答声,刘永安脸上漾开温暖的笑意。

学生张开诚很快就沉浸到学习的氛围中,双手撑着下巴认真地观看着刘永安表演。家长刘敏也为孩子的认真感到高兴,“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不仅让孩子零距离接触非遗,在互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还可以让我们家长知道更多的非遗知识,深入了解邵阳布袋戏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

邵阳布袋戏也称“扁担戏”,因舞台和全部行头仅用一根扁担便可挑起而得名。艺人挑着这副戏担,走村串户,独立完成吹、打、弹、唱、耍各种表演,人偶合一,打造“一个人的剧团”。2006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木偶戏(邵阳布袋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传承人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已收集整理布袋戏传统剧本30余个、曲谱50余个,拍摄日常演出、传承教学及相关展示展演活动视频资料300多分钟、图片3000余张,重点对十多个传统剧目进行数字化记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邓飞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布袋戏这一非遗技艺,该中心还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方式,推动布袋戏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并在节庆活动中推出布袋戏演出,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如今,孤独的剧团,不再孤单。邵阳布袋戏传承的队伍不断扩大,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社会从业艺人十余人,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