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新宁县万塘乡家兴村的河道上,经常会看到一名银发老人在巡河。看到私自下河洗澡的孩子,他会立即制止,规劝其回家。这个老人就是该村的河道义务盯防员刘德亮。
现年74岁的刘德亮,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1971年应征入伍,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复员返乡。从军营到乡村,从青春到古稀,近五十年来,他始终坚持“退伍不褪色、离军不离党”的信念扎根故土,用点滴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党员标准刻心底 村务琐事见担当
“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作为一名老党员,刘德亮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村里大坝、支圳年久失修,他主动扛起铁锹带队抢修,只为保障农田灌溉顺畅;村里民兵训练,他自告奋勇当起“教官”,将军营里的纪律作风和应急技能倾囊相授;村里推行环境卫生整治,他先把自家屋前屋后打扫得一尘不染,再挨家挨户去宣传:“环境干净了,住着才舒坦!”在他的带动下,“洁净家园”的理念渐渐成了全村人的共识。
危急时刻冲在前 生死关头显本色
“只要村里有需要,他从来不含糊。”这是乡亲们对刘德亮的评价。无论是突发火灾、汛期防汛,还是紧急抢险,他总是第一个响应。
因为常年义务巡守河道、水圳,刘德亮对村里的每一处水域都了如指掌。每到汛期他及时上报预警,看到孩子在危险水域嬉戏,他总会及时提醒并叫来家长。
多年前的一场生死救援,至今都被村里人称颂。那是一年夏季,大雨过后,河道水位骤涨,天气异常闷热。忙完“双抢”的刘德亮到河边清洗农具,突然发现上游约五十米处,一名孩童在湍急的水流中挣扎。“有人溺水了!”他来不及多想,纵身跃入河中,顶着水流的冲击奋力游向孩子,拼尽全力将孩子拖上岸。
如今,被救的孩童一家每年都会上门探望刘德亮。两家人虽无血缘,却情同至亲。
家风传承续温情 善举无声暖人心
刘德亮的担当,不仅体现在危急时刻,更藏在日常的言传身教里。他常对两个儿子说:“做人得正直,当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要勇敢地去帮助他们。”
在刘德亮的影响下,两个儿子自立自强,也乐于助人。有一次,他的小儿子在河道边救下溺水的孩童,让见义勇为的家风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我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挂齿。”刘德亮说。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却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敬的榜样。刘德亮的故事,彰显着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更传递着见义勇为、乐于奉献的正能量,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乡土,温暖着人心。